本篇文章2147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南宁2月4日电:苗族的跨越式生活——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异地扶贫搬迁旧址

新华社记者王念、王俊伟和农管斌

李智奎,一个贫穷的家庭,正在他的新家里安装他自己的橱柜。他的妻子魏贤姣带领工人们摆放他们刚买的家具。她还在上大学的儿子帮助打扫房间。最小的女儿用手机拍照。李智奎说,这是他多年来最快乐的时刻,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庙山深处的一家人会在宽敞明亮的建筑里迎接新年。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融水苗族自治县加缪镇、双龙沟等安置点,挨家挨户了解了国家扶贫政策和地方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倾听了贫困群众的心声,见证了搬迁户在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和对党的感谢。

“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搬离山区,在城里开一家百货商店。”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云南、贵州、广西石漠化县。对于许多生活在深山里的贫困家庭来说,这是一个“把穷人连根拔起”的举动。

李智奎的家乡在三坊镇兴东村吴家屯。去年11月,他搬到了双龙沟安置点,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翻修。搬迁后,这对夫妇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现在,李智奎在县城打零工,他的妻子在附近的一家木材加工厂工作。他们俩每月都挣大约4000元。“如果口袋稍微宽裕一点,我会密切注意装修,想在新房子里过个新年。”李智奎说道。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搬离山区,在城里开一家百货商店。”冯晓文,一个贫穷的家庭,说他的家乡在黄安镇的姬满村,这是一个小山村,开车去县城需要三个半小时。他在种田和养羊方面很勤奋,但他的生活一直很紧张。

去年,冯晓文一家搬到了加缪镇,这是该县的一个异地扶贫搬迁点。他在安置点租了一个约30平方米的店面,主要经营日用品。"开业后不久,生意会越来越兴隆."冯晓文对未来的生意充满信心。

融水县委副书记陆表示,“十三五”期间,有3201户人家,13695人被转移到扶贫工作。目前,他们都已搬迁,主要集中在加缪镇、双龙沟、铁坑等安置点。

“我没想到政府会在搬迁现场建扶贫车间。”

贫困家庭往往缺乏知识和技能,并搬出去。就业呢?记者就这些问题与贫困家庭进行了长谈。

刚走进袁在镇的新家,一个贫困的家庭,记者就被奖项和一把小提琴所吸引。袁在读初中女儿贾嘉熙的小提琴。在母亲的鼓励下,贾嘉熙现场为记者演奏了一首曲子,引来阵阵掌声。

袁的丈夫是附近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名厨师。她在搬迁地的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超过1500元,可以接送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搬迁前我很担心。如果我没有工作,我该怎么办?我没想到政府会在搬迁现场建扶贫车间。”袁对说: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卢介绍说,在过去的三年里,镇已经搬进了1617户人家,6600多人。在搬迁之前,县里已经考虑了就业问题。加缪镇位于县城老子山和老君东风景区附近,离县城木材加工区不远。这是融水县一个难得的好地方,这里山多平地少。该县的计划是将加缪镇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并吸引贫困家庭上门工作。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双龙沟移民安置点靠近融水县两广扶贫合作工业园。虽然临近春节,公园的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西融水阳光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亮表示,该企业租用的5家工厂是该县利用两广扶贫合作产业的资金建设的,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经过最近的生产,它将提供300个工作岗位,优先招聘贫困家庭,每个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3000元。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卢说,融水县每个异地扶贫安置点都编制了后续就业创业支持计划,目标是让一户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现稳定就业。除了尽一切努力安排贫困家庭在当地工作外,该县还安排贫困家庭外出工作。

当记者走进镇两广劳务合作工作站时,工作人员周拿着电话单,一个接一个地给安置点的拆迁户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就业意愿。“现在临近新年,许多村民已经回家了。现在打电话更合适。”周燕说,目前有10多家工厂来自珠江三角洲,平均月工资超过4000元。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民俗与旅游的结合将帮助苗族人民脱贫致富。”

记者采访时,正值“苗年”季节,融水县吴萌苗寨一片繁忙景象,吹着芦笙、斗马和尚道山……非常热闹!吸引了许多游客一再鼓掌。

吴萌苗寨也是移民的一个安置点,它的住户都是苗族的木屋。该县已经把这个地方建成了一个旅游胜地,70%的旅游公司和30%的合作社都是由移民组成的。景区负责人吴日红表示,该公司将苗族传统文化带入舞台,并进行现场表演。村民们白天务农,晚上当演员。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47岁的潘杰辉从9岁起就开始帮家人养牛。去年三月,他的家人搬离山区,来到吴萌苗寨。潘杰晖和妻子潘每月收入约5000元,他们参加的表演项目包括演奏芦笙和在大厅里跳舞。

融水县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当它进入移民安置点时,民族文化习俗便脱颖而出。融水县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石峰说,苗族人喜欢在大厅里玩芦笙和跳舞。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他们的祖国,但是他们的文化传统并没有消失。每个安置点都有芦笙队,安置点经常会有阵阵芦笙声。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董磊是加缪镇芦笙队的队长。这个队有40名芦笙队员。所有的球员都打兼职芦笙,偶尔还会参加商业演出。“我们都是山里人。我们喜欢芦笙,喜欢活泼。没想到现在吹芦笙赚钱。”董磊说,队员们晚上排练,越来越多的移民开始参加。

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贫困户搬迁后,“藏在大山里”的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将重新焕发其独特魅力,帮助苗族人民脱贫致富。”史风说道。

[我要纠正错误]主编:吴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苗族群众的跨越人生——春节前夕广西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24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