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5字,读完约3分钟
各路解说员杨弃费而去
士兵是昂贵的。面对威胁每个人生命的新型冠状病毒,情况尤其如此。
在过去的一周里,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大山”相继上演了“生死时速”,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从土地平整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2月3日晚,武汉市红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始动工,最早将于一天后开业。
“大山”的速度不是很普遍,需要各方统一调度,集中投入资源;作为城市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成的体育场馆可以“冲锋在前”,为非常时期提供必要的空空间资源。
体育馆一直被视为城市促进全民健康的载体和提升其国际形象的砝码。自1978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体育设施”的要求以来,各类体育场馆在中国遍地开花。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截至2017年,中国共有体育场馆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馆面积1.66平方米。
融入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不仅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也是大型体育场馆形势的需要。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加强防灾、救灾和减灾的关键时期。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地震局发布了《防震减灾规划(2016 ~ 2020)》,强调“加强城市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灾害多发县(市、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议“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确保受灾人民的基本生活在自然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得到有效救助。”
现有研究表明,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体育场馆建设量大、覆盖面广,是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空房,具有周边交通便利、体积大、空房划分灵活、配套设施齐全等特点。
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的日本为例,城市防灾避难体系以体育场馆为重要组成部分。达到城市应急避难标准的大型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场馆有序分布,参与形成分布广泛、层次结构合理的防灾网络,大大提高了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组织效能。
体育场馆在国内城市应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体育场和绵阳九洲体育馆不仅成为受灾群众的落脚点,也是临时救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最佳选择和紧急救援物资的集中和中转地。近年来,随着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普遍要求,许多城市也将体育场馆纳入了整体应急管理体系。
然而,一些研究指出,“重指标轻实际结果”的问题降低了城市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例如,紧急避难所建成后,通常缺乏长期维护和管理,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很困难。原因是城市对紧急避难所重视不够,财政支持有限。
如今,随着疫情的抬头,体育场馆再次显示出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价值。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城市更加需要长期关注和维护场馆,避免在关键时刻遭遇“失速”。
330个城市新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将体育场馆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必须严格执行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