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7字,读完约4分钟

新年伊始,成渝地区迎来了“大礼包”。

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此外,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友生指出,会议建议“突出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他认为,为了从“哑铃型结构”向更科学的“橄榄型结构”转变,两个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有序分解和转移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逐步改变现有的城市格局。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城间城市迎来新机遇

成都朝东,重庆朝西。成都和重庆正在相互发展,这两个城市之间将会迎来怎样的“新窗口”?

“双核统治”与“中央崩溃”

资阳位于成都和重庆的中心,其独特的发展位置给国务院参事办公室的特约研究员姚景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姚景元在考察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后,给出了四个字:巨大的潜力。

巨大的潜力,事实上,也反映了目前的差距。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给出了一组数据:当地人口有350万,但常住人口只有250万,而且有100多万人外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发展质量不高,聚集资源的能力不足,民生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城间城市迎来新机遇

内江位于成渝线沿线,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沈福建指出,1997年重庆直辖后,四川省只有成都是“单核驱动”的。尽管四川一直在努力培育第二个中心城市,但效果并不明显。

资阳和内江并不孤单。事实上,类似的情况被普遍认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瓶颈”之一。

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仅仅两个城市是不够的。向东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共有26个城市。超过5000亿元的万亿俱乐部和城市有明显的梯度,并且是星罗棋布的;往南看,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9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元。2万亿元,8000亿元,3000亿元...同一梯度有序,产业布局完整。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城间城市迎来新机遇

相对而言,“成渝城市群的规模缺乏层次性”。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一般都是梯队布局,并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成渝城市群中,除成都和重庆已达到万亿水平外,仅有四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双核优势和中心塌陷格局明显。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城间城市迎来新机遇

“新窗口”和“硬骨头”

事实上,成渝联动的构想并不是首先提出的。

早在17年前,中国科学院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规划中就提出了“成渝两大都市中心和双核城市群”;八年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到2030年,成渝城市群将完成从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城间城市迎来新机遇

从“经济区”,到“城市群”,再到今天的“双城经济圈”,这种变化背后的发展逻辑令人着迷。

"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庆和成都这两个中心城市."据四川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经济区、城市群和双城经济圈背后的逻辑是各层的重点。

而“突出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代斌表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成渝地区的整体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增强重庆和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城间城市迎来新机遇

因此,成都和重庆应该唱“双城记”,沿线城市也有望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紫阳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视为“眼前的窗口”;沈福建指出,成渝面向东、渝面向西,内江作为“成渝之心”,将成为成渝对立发展的推动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然而,机遇中可能仍有“硬骨头”。“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阻力。我们必须知道这是正常的。”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艺声表示,冲突并不可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双方都需要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

在这方面,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易认为,建立常态化联合办公室可能是突破思路之一:在成渝地区建立常态化联合办公室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应对重大项目和问题,同时可以立即检查落实双方的相关计划。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双城间城市迎来新机遇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