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35字,读完约13分钟
最近,高考成绩一个接一个地公布,考生们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志愿填报志愿。
多年来,“财经”专业由于其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薪酬回报,一直备受追捧,大量的校长候选人涌入财经院校。
为此,国家商报采访了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在他看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高,连续多年位居前三。新经济、新技术、新业务形式日新月异,不断改变和重塑金融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和催生“新金融经济学”,金融人才的能力和修养也在不断变化。
金融从业者应该是专业人士和多面手
Nbd: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财经是为优秀的学者准备的。在你看来,财经是什么样的专业领域?有什么特点?
徐飞:金融和经济就是金融、金融和经济。中国的财经概念起源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时代。具体学科包括金融、金融、会计、税务、保险、统计、经济、管理和审计。国际背景下的财经是广义的财经,包括商业,涵盖经济、金融和管理。不同的国家和大学在专业细分上也有差异。
财经专业的就业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首先,就业范围很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金融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中,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小型民营企业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强,受行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影响较小。随着市场经济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就业渠道将会越来越广。
第二,市场需求大且稳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高,连续多年位居前三。未来,许多新兴产业将对金融人才产生新的需求。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公司主要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电子商务服务,如苏宁、京东;互联网金融技术公司主要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技术服务,如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财务管理工具公司主要为用户提供方便、个性化的管理工具,如财务管理工具或信用卡管理工具。
第三,平均工资相对较高。对一些人来说,金融和经济是财富的同义词,金融是财富的同义词。
要成为合格的金融人才,必须进行严格全面的培训和系统深入的学习。财经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经济课、金融课、管理课和法律课。
财经的特点如下:
首先是专业精神。一般来说,财经类专业对专业资格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要求有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财务报告管理人员、rfp等。未取得这些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关工作。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财经类专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财经类专业。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财经行业的规范和标准也迅速与国外接轨,金融人才也需要优秀的外语水平。
第二,化合物。财经涉及经济管理领域的许多交叉环节。如果没有熟悉的经济、金融和管理知识以及足够的专业标准,就很难成为合格的金融人才。实际工作更有可能涉及许多专业技能,如法律、计算机、数学和外语,这也是大量非金融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相关行业的原因。高级金融从业人员应该是“专业人士”和“全才”的结合体。他们能够整合专业系统内外的各种知识,熟悉各种专业技能,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
第三,它是实用的。财经不仅需要多维知识的整合,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财经是一门突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强调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倡学以致用,帮助人民。
从“高度追求”到“理性回归”
财经专业因其良好的就业效果而备受青睐。这股热潮对财经专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从投资角度来看,近两年来财经专业似乎已经降温。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徐飞:这股热潮对财经专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它吸引了非常高素质的学生,这实际上反映在近年来高考的高分数上。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申请财经专业的热潮已经降温。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从现实到现实的逆转和“从现实到现实”的坚定意志。
众所周知,以金融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一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范畴。一方面,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强国之本,富民之源。"仓颉知礼,知荣辱,衣食足."实体经济关系到供给和需求,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重要计划。
另一方面,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它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形成投资、生产、分配、消费和储蓄的良性循环。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金融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市场过分推崇“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三个利率(利率、税率和汇率)”,而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和以空为中心。此外,金融是一个“快变量”,而实体是一个“慢变量”。在整个社会浮躁功利的氛围中,追逐快钱、热钱、大钱,忽视实体经济的慢钱、冷钱、小钱(微利),经济泡沫和杠杆泛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国,由于多年来金融服务供给面制约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大量信贷资金非法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金已经离开金融体系中的实体经济。空转移和套利现象很普遍。最初,现代经济的“活”是由金融的“活”驱动的
目前,国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努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全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同时,要坚决遏制社会资本脱离现实和货币投机,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扩张,防止产业空集中现象。
这是近两年财经专业降温的根本原因,也是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如以前的根本原因。此外,从人才市场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首先,这里有大量财经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持续的金融繁荣,有许多学院和大学开设金融和经济专业。随着金融和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非金融类大学纷纷开设金融和经济专业,不仅有师范院校,还有许多理工科院校。根据教育部2020年6月30日的最新数据,中国有229所财经类高校,占全国2740所普通高校的8.4%。高校总数居理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之后,且数量巨大;有超过1026所大学提供本科经济和管理专业,占本科院校(1258所)的81.55%,可以说是“没有学校,就没有金融”。
第二,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符合程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毕业生自身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综合素质低、竞争力弱等问题。
第三,金融业一直有强调经验的传统。实际操作要求高,许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专业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新金融”的四大“面孔”
财经专业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优势?
徐飞:自教育部大力发展“四新”(新工程、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建设以来,“新财经”应运而生。“新财经”处于新时代教育、经济和科技的交汇点,处于百年来空前变化的新的历史位置。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频共鸣,同时有着相同的目标。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崛起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高等金融教育以其鲜明的行业背景、独特的学术优势和突出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财经》正面临着建设理念的转型期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期。在这个发展阶段,我们要抓好“四个方面”,不断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人才。
首先,展望未来
新财经不仅要有新课程、新专业、新标准、新模式,还要有新方向、新思想、新理论、新体系。坚持诚信创新,不忘原创,吸收国外,放眼未来,站在新的历史位置,明确发展方向,更上一层楼,看得更远,想得更远,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哪里,往哪里去。
在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和关键作用日益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财经视角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必须更好地把握创新时代金融人才的需求和规律,更准确地预测和解决人类未来和命运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在改革和发展中充分释放金融教育红利,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反全球化”思潮,新金融经济学应采取预防措施,对一些需要直接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固定、补充和优化问题;美国监控、限制和关闭中国使用swift的可能性、后果及对策: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如何突破当前金融监管的国有化和碎片化困境,构建新的国际金融治理结构、新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和国际信贷新机制。
第二是面对世界
新财经的舞台是世界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新财经应该实现从模仿、跟随到大范围、高水平、多领域引领的历史性转变。新财经高等教育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坚持质量革命,把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财经学科的差距,力争尽快领先。
总之,瞄准专业类型相近的世界一流大学,长期跟踪研究其整体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通过全方位标杆管理,努力培养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异质性洞察力、跨文化领导力、适应全球竞争格局的高素质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国际认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金融和商业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国际学术环境,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声誉;推进与“新财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学生海外学习与交流,加强与海外名校的交流与交流培训机制,提升学生的国际体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金融、商务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和巨大成就归因于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和政府主导的投资红利。揭示、解释和讲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真理、理论和哲学是金融学者的使命。总之,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已经到了财经优势的释放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风格的财经话语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贡献中国的智慧、中国的计划和中国的力量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走向世界的关键。
第三是面对时代
当前,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是“四个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个现代化”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且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为时代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积极迎接变革,积极迎接产业发展的“四化”,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命题,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要求。
对于高校来说,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着眼2030年乃至未来的高等教育,推进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管理和社会网络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
教学方面,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课程,面向研究生开设金融智能、深度学习、数据科学等高级课程,开设“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会计与区块链实验班”等项目,与一流科技企业合作,立足现代金融产业,探索高端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储备。
在科学研究方面,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财经”将引领学术创新平台和科学研究的建设,深化金融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经济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建立并共同构建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研究所、区块链研究中心、行为经济和行为金融研究中心等学术创新平台。
第四,面对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金融科学肩负着预测经济风险、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目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领导者,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和效率提高、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时期。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新问题、新变化、新要求。这意味着新财经要加强与经济社会的互动,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增强问题导向意识,不断增强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过程中判断和解决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继续深入研究服务实体经济、建设自由贸易区、防范金融风险、创新金融科技等重大问题,推进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继续实施以政策研究、资源共享、改革创新、互利共赢、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将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搭建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推广平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高质量经济发展。
全球新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每经专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新财经”视域下的高等财经教育和人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1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