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12字,读完约13分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其他三个部门今天宣布了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建设计划。根据计划,每个省至少要有一个生物安全等级为3 (p3)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要有一个生物安全等级为2 (p2)的实验室。太极工业控股公司多次中标生物安全p3实验室。申尚达甲计划购买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96.72%的股权..后一家公司承担的国内首个p3生物医药生产车间项目顺利交付。
公共卫生预防和治疗能力建设方案
发改社[2020]0735号
COVID-19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战争、总战争和制止疫情的战争迅速展开。经过努力,疫情防控形势继续好转。但是,疫情防控也暴露出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和体制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随着国际疫情的迅速蔓延,未来中国仍将面临国内外疫情风险的严峻挑战。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特别是重大疫情的防治,堵塞漏洞,强化薄弱环节,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紧迫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尽快解决薄弱环节,切实提高我国重大疫情防治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一,整体思维
(一)建设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重点关注19日发生的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治能力存在的不足,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平战结合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集中力量加强能力建设,解决薄弱环节,在保护人民中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强大的屏障。
(2)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底线思维。着眼严峻复杂形势,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警惕,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全面加强疫情防治。
第二,坚持合理布局。以疫情高发区为重点,结合脱贫任务,以国家重大战略为重点,在特大城市推进“瘦身健体”,加快填补县城医疗卫生缺口,统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第三,中西医并重。着眼于我国国情实际,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检查、诚信的优势,改善中医药疫情防控和救治的基础条件。
第四,坚持平战结合。它既满足了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的需要,又充分考虑了平时的责任和运行成本,促进了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第五,坚持防控协调。注重疾病控制机构、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与协调,推进资源的梯级配置和开放共享,实现预防与医疗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任务
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的现代化
建设目标是全面改善疾控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实现每个省至少有一个生物安全等级为3 (p3)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生物安全等级为2 (p2)的实验室,具备检测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的能力。
一是县疾控中心要着力提高疫情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的需要。二是地市级疾控中心要着力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强实验室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整合市县两级检测资源,配置bsl-2实验室,满足本地区快速检测的需要。三是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着力提高传染病检测“一刀切”和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反应能力,推进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种子库及相关实验室升级改造,支持省级疾控中心病毒种子库和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建设,加强和完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团队设备配置。
建设要求参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检查缺口,填补缺口,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近期,我们将重点关注人员往来和经贸往来频繁的边境口岸地区,切实快速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鼓励地方探索和建设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二)县级医院治疗能力全面提升
建设目标是:适应县域城镇化需要,弥补不足,适度超前规划布局,着力改善一县医院(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县医院主导作用,辐射带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打造第一个疫情救治通道。
建设的首要内容是改善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科、住院部、医疗技术部等营业场所条件,更新医疗设备,完善停车、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二是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诊断和治疗能力,重点加强传染病科室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房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提高快速检测、诊断和治疗水平。第三是建造可转换的病房,扩大重症监护室的床位。一般来说,重症监护室床位是根据2-5%的准备好的床位设置的。平时,它们可以用作普通床。根据不同的规模和功能,可以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在发生重大疫情时可以立即切换。
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化、交通条件、人口规模、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等因素,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和《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要建设县级医院的传染病救治能力,必须平战结合,中西医并重,有能力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床位。人口不足30万的县,原则上可以开设不少于20个床位;人口在30-50万的县,原则上可以开设不少于50个床位;人口在50-100万的县,原则上可以开设不少于80个床位;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县,原则上可以开设不少于100个床位。各地要统筹规划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形成县域医疗卫生防疫合力。
(3)完善城市传染病治疗网络
建设目标是按照平战结合、分级分类、高效协作的原则,建设一个分级分散分布的城市传染病治疗网络。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应有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区,达到100%的符合率,成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和重大疫情医务人员培训的主力军。人口较少的地级市指定有资质的三级综合医院作为传染病定点医院。原则上,不鼓励新的独立传染病医院。
第一项建设内容是扩大传染病集中治疗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落实“三区两通道”设计要求,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必要设备,加强物资储备,适当预留应急场地,改造空室。二是加强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配置床边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关设备。三是提高传染病检测能力,配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检测设备,建立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的实验室。第四,加强中医科室建设,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中医科室,增强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能力。
建设要求参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改造升级,建设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相关物资储备。根据实际情况,每个城市选择1-2个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原则上,100万人口的城市(城市人口,下同)设置60-100张床位;人口在100-500万的城市有100-600个床位;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至少有600张床位。已经达到传染病医疗条件的地区不再建设。原则上,重症监护室的床位占医院床位的5-10%。
(4)重大疫情处理基地改造升级
建设目标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医院(包括中医医院),特别是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重症。根据人口规模、辐射面积和疫情防控压力,结合国家应急队伍建设,各省将建设1-3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危重病人集中救治和应急物资集中储存任务,并能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快速反应,有效提高危重病人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第一项建设内容是加强重症监护室(icu)建设。原则上,根据医院床位的10-15%(或不少于200张),设置重症监护病房、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并根据不同的规模和功能配置必要的心肺复苏、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医疗设备。二是可转换病房的建设,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现有病房和影像检查室的改造可以满足战时三区两通道的保护要求,水电按照重症监护中心的要求进行改造。第三是改善专门设施的条件,如呼吸和感染。鼓励建立独立病房或校区,重点加强检验、发热门诊等业务用房建设,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门急诊观察床,按需建设科研教学用房,加强血液保障能力建设,配备相关设备,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和能力培养。第四,提高公共卫生检查、科学研究和紧急医疗救援能力。整合医院现有资源,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设实验室、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室、传染病尸检室等。加强应急医疗救援快速反应设备配置。第五,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为重症病人治疗、一般病人监护、收容所医院设备等预留一定数量的材料。(详见附件)。“平时”满足医院正常使用需要,“战时”服从国家统一调度。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和设备类别,提高有效抵御第一波需求冲击的能力,为后续生产和供应赢得宝贵时间。六是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建设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实验室,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支撑平台。
建设要求各地选择具备一定建设基础的现有医疗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优先考虑承担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任务的医院,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和《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合理提高标准,做好流线设计,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反应所需的救援能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重大疫情中组建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包括中医药应急医疗队),加强应急储备和日常实战演练,承担本地区重大疫情的救援和训练任务。辐射将提升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和人才储备能力。
(5)推进平战两用公共设施改造
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改造的经验,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展览中心)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充分考虑相关设施新建或改造过程中的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和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线、信息等接口。,并整修空的房间,这已经具备了迅速改造成治疗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
三.筹资安排
建设所需资金由中央预算投资、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其他资金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建设公共卫生预防、控制和治疗能力。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和投资结构,确保防疫设施建设资金全面到位。
四.保障措施
(1)落实主要责任
省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公共卫生防治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在设施选址、建筑材料、施工队伍、设备购置、医务人员队伍配置等各方面支持相关项目建设。要做好防控力量的区域协调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及时将检查诊断权下放给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强当地防控和救援力量,充分发挥相关设施设备的作用。要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严格规范各级实验室的操作程序,加强实验室相关环境和试剂的管理,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大型仪器平台的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确保医疗机构储备足够数量的合格医用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用品,一般不少于10天。
(2)基于预防和控制的迫切需要
省级发展改革、卫生、中医药等部门要坚持急需要、着眼长远的原则,立足本地,统筹考虑疫情防控风险和医疗资源基础条件,以补短处、堵塞漏洞、强化薄弱环节为重点,实事求是、科学地提出建设任务,坚决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疫情防治一线,满足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的需要。筹资安排应侧重于成熟的、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服务应刺激国内需求和防疫及治疗需求。严禁盲目上马与防疫工作无关的项目。
(3)加强改革支持
各地要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和指挥体系,确保指令明确、执行顺畅、有效,准确解决疫情一线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应急预案体系和定期演练机制,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以投资促改革,推进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事业改革,改革和完善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制度和机制。依托高校和医院,努力提高重大疫情中公共卫生和防治人才的培养能力。加快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支撑能力。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人员沟通、信息沟通和资源沟通机制。完善重大疫情医疗保险支付政策。推动建立中西医高效协调的重大疫情防治机制。
(4)严格的项目管理
严格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和中央管理要求,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认真落实施工程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执行相关建筑技术规范,坚持适度规模、适度功能、适度设备、经济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相关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和截留的发生。省级有关部门应当履行监督机构的职责,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 每省至少有一个P3实验室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1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