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帮助“四个早晨”、减轻“体重”和帮助康复——中医药在防治COVID-19肺炎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记者田
中医药为防治COVID-19肺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疫情爆发之初,中医药是如何防止疫情扩散的?中医在治疗危重病人中扮演什么角色?在恢复期,中医有什么干预方法来帮助病人康复?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联合防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和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指导和参与治疗的专家对治疗经验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给出了答案。
早期干预和大规模分发中药有效地防止了流行病的传播
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隔离和早期治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佟晓林院士表示,武汉疫情在社区蔓延后,中央指导小组做出了果断决策,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个上午”。结合社区拉网调查,首次在集中隔离点对发热、疑似、确诊的轻、普通患者及部分密切接触者进行了药物发放。
“我们与武昌区政府(武汉)、湖北省中医院和后方的刘宝燕团队一起,创造了‘武昌模式’。”佟晓林说,社区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发放药物,并用同治方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患者通过扫描药袋表面的代码进入应用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宝燕教授组织了一个由数百名医生组成的团队,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回答了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并为后方的患者提供了心理咨询。
据佟晓林介绍,自2月3日以来,药品已经大面积发放。在武汉及周边地区,已发放“寒湿方药”72.3万剂,覆盖人群超过5万人,使许多患者得到早期控制,病情不会严重发展。
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力带领的江夏方舱医院,564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和广泛使用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基础。”张伯丽说,在将这一经验推广到其他收容所医院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每个收容所医院的体重转换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中西医结合治疗减缓病情发展,防止重症转危为安,降低死亡率
许多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缓和防止重症转化为危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治疗经验而言,一般患者都有发烧、咳嗽、哮喘、疲劳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的症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表示,经过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这些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发热、乏力、咳嗽、哮喘的缓解率均在90%以上,表明综合治疗能有效防止重症向危重转变。
“我们治疗的7名危重病人都在重症监护室,其中两人在接受中药治疗后,已成功从导管中取出。”叶永安说,这两个病人分别在第3天和第7天断奶,给他们普通氧气后呼吸平稳。
张伯丽认为,重症治疗的经验是“中药注射剂应大胆使用,尽早使用。”例如,他说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具有稳定患者血氧饱和度和改善氧合水平的作用;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和抗生素有协同作用;血必净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抑制炎症风暴和控制疾病进展的作用。
“对于危重病人,我们仍然强调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然而,中医合作有时是四两个。”张伯丽说道。
中医康复干预在恢复期有丰富的经验和手段
部分治愈出院的患者核酸检测呈阴性,但尚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疗干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干预手段。
有时疲劳、咳嗽或精神不佳,肺部炎症未被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未被完全修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做一些呼吸练习,同时配合中医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它能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对保护器官损伤和修复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张伯丽说道。
针灸、八段锦、穴位贴敷、拔罐……中医有许多非药物疗法,其中已应用于防治肺炎的COVID-19。
“我们已经统计了600多名患者。恢复期患者有14种主要症状,如咳嗽、胸闷、气短、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出汗、心悸等。这些症状是中医常用的。非药物疗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童小林说。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综合干预与没有中医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有显著差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宇介绍,佟晓林院士团队正在开展康复期中医干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临床推广应用。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助力“四早”、减少“转重”、帮助康复——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1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