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1字,读完约4分钟

自3月份以来,海外疫情的爆发使许多国家的生产放缓,交通受阻,一些国家限制了农产品出口,这引起了人们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担忧。本文从中国粮食供求、外部依赖和天气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及其对cpi的影响。

国盛宏观:三条线索观测我国粮食价格

核心要点:

1、观察中国粮食价格的三条线

线索1: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供求结构。在中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而大豆仅依赖进口,自给率仅为15%。计算表明,在零增长的情况下,主粮库存可以维持8-14个月,而大豆只能维持2.5个月。综上所述,自给率和库存率表明中国短期内不会面临粮食危机。鉴于疫情的干扰,有必要密切跟踪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产量以及大豆的进口情况。

国盛宏观:三条线索观测我国粮食价格

线索2:跨国限制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在疫情形势下,埃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相继限制农产品出口。我们认为,国内食品价格的整体上涨是有限的。1)各国的政策仍存在变数,例如,越南在宣布限制出口后食言。2)中国的粮食仅依赖进口大豆,主要来自巴西(占75%)。受中国需求的推动,巴西3月份大豆出口同比增长34%。目前,疫情并没有阻碍巴西的大豆出口,巴西已明确表示,将继续积极保证后续供应。然而,仍有必要关注该流行病是否会阻碍巴西的运输和检疫。

国盛宏观:三条线索观测我国粮食价格

线索3:自然灾害和异常气候。1)沙漠蝗迁飞和入侵中国的风险较小,中国提前加强了监管和预防。如果发生入侵,可能会推高5月至6月的粮食价格,但预计涨幅有限。2)今年草地螟入侵较早,范围较广,危害较重,对我国农作物的威胁可能高于沙漠蝗虫,因此有必要警惕5-7月份玉米价格上涨的风险。然而,与去年相比,监测和预防工作有所改善,这可能会稳定一些增长。3)今年世界许多地方的平均气温可能高于平均值,降雨量可能异常,因此有必要防范次生风险。

国盛宏观:三条线索观测我国粮食价格

2.食品价格会如何变化?中国粮食价格上涨有两个风险:

1)玉米:疫情和草地螟影响了供应,企业恢复生产带来了一些深加工需求,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饲料需求,供需格局紧张,但没有长期大幅涨价的基础。

2)大豆:短期内,受疫情控制下内外节律差异的影响,国内大豆需求可能恢复,海外大豆供应可能减弱,导致价格周期性上涨。在疫情不会超出预期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大豆供应仍将得到保证。

3.粮价如何影响cpi?

假设国内玉米和大豆价格上涨100%可以传导到cpi粮食分项,玉米和大豆价格将分别上涨10个百分点,这将推动cpi上涨0.055个百分点。应该指出的是,玉米和大豆是通过食品项目传播到消费物价指数的,但也通过食用油和饲料传播到牲畜和家禽肉类项目,实际拉动应该更高。

国盛宏观:三条线索观测我国粮食价格

4.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在未来将如何发展?

Cpi:粮食供求格局改善+非粮食需求不足,cpi将继续下降。3月份,食品类导致cpi同比大幅下降,反映出疫情对供需错位的扰动减弱。回顾过去,鉴于粮食供应的增加,农产品价格可能逐月下降,而非粮食项目仍然疲软。预计4月份cpi将降至4%以下(中性假设约为3.6%),低于5月份的4%,6月份可能略有上升。保持之前的判断:cpi在全年之前是高的,然后是低的。今年上半年,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以上,第三季度后逐渐下降。

国盛宏观:三条线索观测我国粮食价格

生产者价格指数:需求仍然疲软,生产者价格指数通缩可能会继续加深。疫情叠加在国际油价下跌上,3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的通货紧缩率加深。回顾过去,考虑到上涨和下跌、国内需求改善但外部需求减弱、国际油价仍低于中国成品油底价等因素,预计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仍可能为负,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可能低于-2%)。维持之前的判断:第二季度生产者价格指数将在低位波动。如果疫情的影响在第三季度消退,预计生产者价格指数将继续逐年上升。应注意油价对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干扰:油价每上涨1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0.04个百分点。

国盛宏观:三条线索观测我国粮食价格

风险警告:海外疫情发展超出预期,极端天气发生超出预期,经济稳定超出预期。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国盛宏观:三条线索观测我国粮食价格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1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