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3字,读完约3分钟
第一次见到林金荣先生,还是十来年前的一次笔会上。早就听说他为人低调,做事高格。虽然试着想采访他,果然还是被他婉言谢绝了。前几日,浙江的一位朋友向我打听,说起苏州吴中古之居玉石百桥博览厅创始人林金荣,问我是否知晓,我这才知道,原来林先生沉寂多年,又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赛道——非物质文化创新系列品牌打造,并初见成效。林金荣先生依然低调沉稳,但总算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百岛相连
古之居林金荣
群屿相聚不相连,
喜迎长桥来衔接。
美景波影碧海中,
孤岛苦等数万年。
林先生从他创作的这首诗说起。这首诗写于2003年,是他欣闻家乡温州洞头五座孤岛建桥相连,使五岛居民终于告别了出行靠撑船、风浪不出门的艰难岁月后,欣然起笔,口占绝句,妙笔生花。后来,这首应景佳作,被许多书法大家争相传写,视为名句佳作。
许是久远的记忆,一旦触发了林先生博览群书的情思,则必掀起思维的潮水,源源不断迸发出哲学的火花。哲学的思考,引起了他对“桥”的深远思绪。
“桥”,在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修桥建桥,方便百姓生计,串联南北交通。中国是世界桥梁建设和使用的大国强国。中国的架桥修桥,始于隋朝,盛于宋代。著名的“四桥”——泉州的洛阳桥、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广州的广济桥,均产于这个时期。东方威尼斯——苏州,据记载可查的桥梁有32000多座,名冠全国,是为桥城翘楚,无人可以辩驳。白居易为官苏州,曾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名作“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等,无一不描绘出苏城多水多桥、粉墙黛瓦、疏影碧波、梦里水乡的诗画江南市井繁华图。
听着听着,我不禁为林先生丰富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士别三日,果然当刮目相看。
“在我心中,桥,已经不仅仅是沟通的物态载体,更孕育出桥的文化与精神——人与人心灵相通,胸怀坦荡,甘愿奉献,无怨无悔。世界有了桥,就少了些坎坷;世间有了沟通,就少了些纷争。”林先生侃侃而谈,仿佛进入了无我的境界,那么津津有味。
谈到选择用和田玉籽料来作为雕琢百桥的载体,林先生沉思片刻:“和田籽料,是由山料,经过冰川不断裂解崩落,地震、风化或被洪水冲入河道,并受到河水的长期碰撞、冲刷、侵蚀,历经千万年形成。它质地细糯、滋润、密度高,利于永久保存。玉石饰品在中国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在良渚文化中有大量的实证。人们佩玉装饰,不仅是高品的饰物,而且可以传承下去。桥与玉石的巧妙结合,正是把桥宏大的叙事与微小的玉石相结合,有利于两种文化更好地融入人们平常生活,更利于文化的传承。”林先生言谈之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为打造出玉石“百桥”精品,林先生不仅将多年收藏的和田籽料倾囊而出,同时在雕刻团队的组成上也无不一一甄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凤。
事业,需要坚守;艺术,需要创新。
林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他还在持续摸索和创新………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情思匠心凝聚桥韵玉魂天成 —记古之居玉石百桥博览厅创始人林金荣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cjxw/5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