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91字,读完约11分钟
新华社武汉2月20日电“与国同舟共济”——19日,同济医院直接遇袭救治重症肺炎
新华社记者
努力提高入院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这是当前防疫工作的突出任务,也是打赢武汉、湖北战役的重中之重。
"与国家同舟共济,帮助人民."这不仅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培训,也是全国医务人员帮助武汉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的写照。
采取主动。同济医院主动改造了两个医疗区,治疗了2000多名危重病人,成为武汉市危重病人数量最多的定点医院。
通过对命令迅速做出反应来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5个医疗队和4000多名医务人员加入了“同济战场”,系统接管了病房,齐心协力,科学救治。
与时间赛跑,与疾病作斗争。7000多名“白人战士”想尽一切办法挽救生命,帮助伤者和死者。目前,“同济战场”的死亡率已从5.85%降至3.5%左右。
与国家同舟共济:“我们必须增强信心,采取主动。”
“三个病人发烧并肺部感染。胸部ct显示两肺均有弥漫性和侵袭性病变,夫妻双方均有疾病。同济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清楚地记得去年12月底在COVID-19医院首次接触肺炎疫情时的情景。
2003年抗击非典时,湖北省非典专家组副组长赵建平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意识到自己的病情非同寻常,很快做出了决定:“立即向疾控中心报告,并注意检查科室各病房是否有类似患者!”
同济医院成立于120年前,是中国顶尖医院之一。同济的三家医院每天可以治疗25000名门诊病人和7000名住院病人。20多年来,同济医院的门诊和急诊病人数量居湖北省首位。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突如其来的极其严重的疫情让同济大学感到很难过。
自去年12月底以来,疫情发生了迅速变化:门诊发热病人的平均人数从每天40人增加到50人,最高峰急剧增加到数千人;急诊医生有发热和肺部感染,发热门诊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接受二级保护;接受治疗的病人数量日益增加,医务人员疲惫不堪,不堪重负...
“与国家同舟共济,帮助人民。这种医院训练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一个同济人的心中。”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表示,作为一个国家医疗团队,有必要增强信心,主动承担起应对疫情的责任。
去年12月底,同济医院开始对医院总部的发热门诊进行改革,并专门开设了一个病房进行隔离治疗。但仍不能满足疫情防控的需要。随着病毒的爆发传播,感染者的数量急剧增加。在武汉的每一家定点医院都很难找到床位,大量的病人已经从轻度变成了重度。
目前,这种流行病是一个敌人,生命危在旦夕。
按照“集中病人、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治疗”的原则,这是党中央的明确指示,也是战胜疫情的重要举措。
同济医院主动将两个新的医疗区——中法新城和光谷(共约2000张床位)改造为定点医院,为危重病人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战场。
1月25日元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校区重建。
在春节期间,当有流行病时,工人很难找到,材料很难买到,运输也不顺畅。连续几天,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校区后勤部门负责人杨翰林和他的同事们基本上没有合眼,而是把目光集中在改造项目上。“如果项目能早一点完成,病人就能早一点得到治疗,治愈的希望就更大了。”。
在建设和治疗期间,第一批8名危重病人仅在48小时内入院。
同一天,由北京医院和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精英战士组成的第一批湖北国家医疗队赶赴武汉,在中法新城校区落户。
600,1000,1800...随着重建床位数量的迅速增加,中日友好医院、华山医院等35支医疗队支援湖北。分批运送医疗设备和防护材料,并按照既定制度接管病房。同济医院已成为武汉市危重病人和危重病人数量最多的医院。
"没有回头路,没有开辟战场,没有冲向前线."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对同济医院的同事发表了评论。
与死神搏斗:“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COVID-19中肺炎的症状是隐蔽的,轻到重的病例迅速转化,疾病发展迅速,具体药物尚未发现。重症治疗的成功率被推迟,这已成为一线医务工作者的难题。
“新战场已经开辟,支援小组已经就位。为了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我们必须带头冲上去。”王伟说,我们的任务是找到正确的方向,找到出路,用组合拳与疾病作斗争。
在这里,协调和标准是第一位的
“今天重症病例的临床情况有什么新特点?新尝试的疗法有什么新效果?在几起死亡事件中,有哪些要点值得总结?”这是所有医疗团队中呼吸、重症和感染领域最好的专家每天必须在同济医院举办的研讨会的内容。
同济医院和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领导共同组建了大型医疗部,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专家共识,制定临时医疗手册,建立统一的诊疗标准和统一的医疗程序,不断总结、探索和完善抢救危重病人的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鑫表示,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诊疗流程和理念,当他们一起来到同济医院时,每个医院都积极配合。“只有协调和形成标准化和同质的医疗,才能使医疗过程更加顺畅,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这里,科学治疗,大胆而细致-
疫情很危险。同济医院的专家告诉记者,新型冠状病毒入侵后,人体的强烈免疫反应对肺和其他器官造成损害,这是COVID-19肺炎的致病机制。在治疗中,有必要使用药物来抑制免疫反应,同时保持免疫系统杀死病毒的能力。目前,相关药物的时机、使用和治疗尚无成熟的诊疗方案。
一位70岁的女性患者入院时只有70%的氧饱和度。使用无创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只有80%,两天后无法改善,这意味着其他器官会因缺氧而受损。根据以前的治疗方法,病人早就应该插管了。
带着刺绣的精神,赵建平团队仔细调试了呼吸机参数,合理使用了药物和激素,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第七天,病人的氧饱和度达到98%,离开了危险。通过观察发现,缺氧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可有效避免插管引起的诸多并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
“最近几天的实践也证实了这种改进的有效性。越来越多的病人已经停止使用呼吸机,病情已经稳定。”赵建平说,但这也意味着医务人员必须像闷罐一样在防护服里呆上几个小时,时刻守护着病人。
在这里,多方合作,立体诊疗——
2月16日下午,74岁的胡阿姨在同济医院光谷区医院接受了为期6天的治疗,逐渐从昏迷中恢复过来。入院时,她每分钟只呼吸28次,每天排尿量不到100毫升。她的肾功能严重受损,生命危在旦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校区综合重症监护室主任、广州医疗队负责胡阿依治疗的毕晓说,COVID-19肺炎不仅会损害肺部,还会损害心脏、肾脏、肝脏甚至血液系统,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
他们成立了一个由传染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等专家组成的救援小组。经过几天几夜的精心治疗,胡阿姨的病情逐渐好转。在病房收治的前40名危重病人中,有3名在症状缓解后被转移到普通病房。与多学科、多团队合作类似,它已成为同济医院重点病房的规范。
在这场“流行病”的激烈战斗中,不同学科和医院的专家们同舟共济。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口音,但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努力把一个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截至2月19日10: 00,仅有1,251名危重患者接受了治疗,97名患者治愈出院。
一起帮助人们:“没有春天不会到来。”
2月6日深夜,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校区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产科手术。接受手术的产妇还有一个特殊身份——COVID-19肺炎患者。
汗水湿透了吴建礼的后背,外科医生穿着三层防护服,被雾气迷住的护目镜迫使他只能找到剩下的几个空隙来看手术。
新生儿的哭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陈骁成功产下一名男婴,在场的每个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妇产科给你带来了新生活的快乐。这次特殊的手术经历令人难忘。生命的希望是不可阻挡的!”吴建礼说。
无数的心在关注这种流行病,无数的手团结在一起。
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关心和保障关系到他们在“永远保持”中的强大战斗力。
在同济医院全院范围内,不仅对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前三级保护,还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指派专人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以缓解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
“我们已经对空音调、门把手和电梯按钮进行了病毒核酸测试,以便对每个人负责,让每个人放心。”王伟说道。
当新华社记者跟随医护人员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校区的重症监护室时,花了30多分钟15个步骤才最终完成整套防护措施。刚穿上它们,他就大汗淋漓。
这种保护虽然麻烦,但必须每天进行,以确保安全。大多数人已经感到筋疲力尽,但这是医务人员的“惯例”。
“最好,来吧,战士,超级漂亮……”鼓励的话语是写在彼此防护服上的最真实的祝福。
从内科转来的护士王赢看不清她的脸,但她知道自己一定有一双“笑眼”。她告诉记者:“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人们总是要有信心,这使我很快成为一个护理专家的肺炎患者在COVID-19。”
“我从来没有想过撤退,因为病人需要我,同志们也需要我。”在这个看不到硝烟的战场上,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同济的一批批医生尽了最大努力与病毒赛跑。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呼吸和危重病学科优势,派出完整的医疗团队和完整的危重病救治设备,承担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校区c6东病房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对于刚入院的危重病人,有必要收集详细的病人信息,医生会把医生的建议交给护士迅速执行...在c6东病房,时间是真实和明智的,“生命接力”每天都在进行。
“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医疗护理的质量,所有护理人员都在尽职尽责,毫无怨言,因为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职责。”中日友好医院支持的武汉市卫生防疫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说。
“我每天都感觉好多了!”在赵建平和团队的关怀下,同济医院中法新城校区的一位危重病人越来越好。
住院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和精神状态不佳。经过医疗队六天的不懈抢救,病人终于发烧了,想吃东西和喝水。复查结果显示情况开始好转!每个人悬着的心终于放开了。
医治者的仁慈。“尊重生命,拯救生命,奉献自我,爱无国界”的同济精神,也是今天所有在防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精神状态的缩影。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到目前为止,湖北省医院治疗的COVID-19肺炎病例仍有4万余例,其中重症病例9000余例,危重病例2000余例。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仍然是当前防治工作的突出任务。
战斗仍在继续,大多数医务工作者仍在前线奋勇前进,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疗队仍在争先恐后地提供帮助...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人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医务人员一定能够为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铁墙,取得防治疫情的最后胜利!(记者唐卫斌、李长征、李劲锋、胡伟、王玉国、徐洋)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同济医院战“疫”直击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