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6字,读完约5分钟
外墙氟碳铝单板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7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千亿元人民币,即使面对席卷全球的疫情考验,“一带一路”依然展现出其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紧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海外市场布局已成为了中国“走出去”企业的重要战略部署,海外工程建设正作为一种新的动能推动着企业开发海外市场开发。在国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及自然环境形势下,海外工程保险无疑成为了企业有效的风险管控方式。
保险助力企业克服 “水土不服”
中国企业的海外工程建设规模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而海外市场给企业带来的不单单是发展机遇,风险也如影随形。中国企业在参与海外建设前必然会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可行性研究,但不熟悉的各种环境仍可能引发各种风险,对企业海外发展造成“水土不服”。
举例来说,对当地自然环境的认知不足,会导致在建设过程中遭受重大物质损失,且大大增加工期延误的风险,而不同国家基建设施水平的不同,也可能进一步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更何况政治、经济等因素。保险公司在承保海外工程风险时必须考虑如何运用自身优势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尽可能化解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不仅检测的是保险公司处理理赔的实力,更是对其全球资源网络的实践考验。
作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美亚保险凭借其集团公司广泛的全球财产责任险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和充足的承保理赔经验,洞察地缘风险,搭建链接海内外的沟通桥梁,构建全流程的闭环沟通机制,为企业提供周全的风险保障。
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美亚保险已经实现了理赔半径的大幅增长,覆盖美洲、欧洲、非洲、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海外理赔经验,为企业海外建设提供专业风险转移防控方案,并在多起海外案件中充分利用其全球网络优势,提供积极有效的理赔服务,其中也包括千万美元的重大理赔。
2017年“哈维”飓风从美国德州登陆,受飓风强力破坏,美亚保险一海外工程险客户处于建设中的二期厂房、设备等严重受损,与二期建设项目相邻的已投入运营的一期生产车间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接到报案后,美亚保险迅速在当地组成理赔团队,开展查勘定损工作,以确保恶劣条件下仍能实现快速理赔。同时美亚保险还启动了预付赔款机制,在保险责任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尽管损失发生的初期理赔支持材料并不完整,仍按照估损的金额预付了500万美元理赔款,有效地帮助客户克服资金难题,快速启动灾后项目重建。
同时,位于国内的美亚保险理赔专家也尽快抵达美国事故现场,实际了解损失情况、损失金额及维修计划安排,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迅速反馈信息、数据,让国内保险团队及受灾企业对海外现场有更清晰的掌控。最终,美亚保险共给付了高达1000万美元的理赔款项。
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建设时,很多情况下仍由国内总部提供各项决策或文件材料支持。凭借母公司AIG集团在全球拥有近9000位专业理赔和防损专业人员以及近7000位商业险核保专业人员,如客户遭遇海外风险,美亚保险可派遣专员直达现场,实时反馈案情动态,并且可利用全球优势,在事故发生地与国内协同合作、保障理赔处理过程顺畅高效,快速开启预付赔款机制,让企业免除资金困难的后顾之忧。
防损减灾服务帮助企业管控风险
虽然风险由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共同承担,但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并非万能符,尤其是对于海外工程项目,如仅因保险在身就放松警惕,则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更多风险。
美亚保险除提供高效的理赔服务,还提供防损减灾服务,辅助企业辨别和评估与物质资产和生产操作相关的风险,起到有效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的积极作用。
一家在南美洲运营的中国企业曾遭遇莫名的设备受损。该企业发现,其存放在建设工地的除尘设备零部件出现了严重锈蚀,随即提出索赔申请。
收到企业报案后,美亚保险理赔团队迅速联系南美当地办事处同事抵达现场查看案情。调查显示,零件发生锈蚀并非由突发的意外事故导致,而是由于在长达两年的存放过程中,未对零部件进行有效管理,轻微进水、受潮后也未有及时清理最终导致锈蚀。最终,双方认同设备零部件的锈蚀不在保险保障范围之内,客户撤回了索赔申请。但在美亚的专家建议下,该客户改善工作流程,加强对设备的管理,避免未来因为人为疏忽给公司造成更多损失。
美亚保险理赔部负责人认为:“独立的技术和垂直的部门管理,赋予了美亚保险独特的优势。当大额理赔案件发生时,美亚保险可以提供高达几百万美元的预付赔款,通过快速、高效、专业的理赔服务,帮助中国“走出去”企业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条件,企业也应提前做好谋划,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面对企业在海外建设期间有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保险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分帮助企业做好风险转移和防范的准备。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AIG为中企海外工程保驾护航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4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