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5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青岛1月31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研船“科学号”31日返回青岛的母港,科研团队在此次航行中对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进行了维护和升级,实现了北斗卫星对观测网数据的实时传输,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北斗卫星“护航”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数据传输

此次航行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佳宁表示,考察组成员维护和升级了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的20套潜艇目标,包括更换电池、优化台站和安装北斗卫星通信模块。

由于北斗卫星一般用于船舶和岛礁,通信模块的尺寸和功耗不受限制。但是,潜艇的体积很小,只能靠电池供电,这就要求北斗卫星的通信模块不仅要小,要省电,还要运行稳定。为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门研制了适用于潜艇目标的北斗通信模块。

北斗卫星“护航”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数据传输

“此外,潜艇标准观测到的海水温度、盐度、流速和流向数据每小时通过卫星传回陆地实验室,数据量很大。为此,我们专门开发了多模块通信传输技术。”王佳宁说:“这就像在传播一部电影。我们把它分成10份,同时用10部手机把它传送到电脑上。传输效率大大提高了。在收到不同的数据包后,背景被合成为一部电影。”

北斗卫星“护航”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数据传输

据了解,自使用北斗卫星以来,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的实时数据传输一直非常稳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帆表示,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通过北斗卫星传输实时观测数据,改变了过去依赖国外卫星的历史,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这次航行中,探险队成员将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相结合,将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深度从3000米扩大到6000米。

据了解,中国自主建设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拥有20套潜艇信标、4套大型浮标和船载移动观测设备等。,并在该区域连续获得了5年的深海观测数据。

王凡表示,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获得的数据将为深海前沿研究、气候预测和海洋环境预测服务,特别是实时传回的数据将提高气候和海洋环境预测的准确性。

[我要纠正错误]主编:吴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北斗卫星“护航”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数据传输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2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