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45字,读完约8分钟
一月份北京的寒冷就像资本圈和风险投资圈的温度突然下降。“资本的寒冬”一词越来越引人注目,无论是曾经大踏步前进的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渐“退潮”,还是曾经广受欢迎和喝彩的共享模式已经被投资者投入“冷宫”。
另一方面,硬技术正成为全球资本抢占的制高点。巴菲特和孙正义等投资代表向商业航空航天、物联网和机器人等硬技术行业抛出了橄榄枝。然而,尽管商业航天已经成为“首都冬天”的一股暖流,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射场资源尚未挖掘,成熟的商业模式尚未出现,许多企业面临着全面淘汰的风险。
早在三年前,哈尔滨工业大学风险投资就成为国内民营商业航天投资者之一。然而,它一直相当低调,很少在业内发表意见。1月中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创业投资三周年之际,《商业日报》记者专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创业投资总裁杜丹,试图揭示商业航天背后的资本逻辑。
●缺乏核心技术积累将使其难以生存
在过去的2018年,商业航天工业的发展如火如荼。2018年2月,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火箭发射升空,其在低地球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68.3吨,成为推力最大的主动火箭。
在国内市场,商业空间轨道的故事也很精彩。2018年4月和5月,星际荣耀和零一空分别发射了自己的亚轨道火箭;2018年10月,蓝箭航天公司的朱雀一号火箭在酒泉进行了首次飞行;2018年12月,红云项目和红岩星座发射了第一颗技术验证星。
时间可以追溯到三四年前,这不同于当前的激烈竞争。当时,投资者在关注商业空间轨迹时仍心存疑虑。当时,美国的一家私营商业航空航天公司spacex已经成名,而国内私营商业航空航天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hrg(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集团)孵化了商业航空航天企业零一空室,hrg支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风险投资立即赢得了a轮投标。
杜丹表示,在首轮投资中,0/0团队中只有两家初创企业,它们当时选择了决策,然后继续在技术、资金、人才和场地方面给予支持。这种信心源于工业对商业航空航天的理解和hrg的工业实力。
“商业航空航天领域是一个高壁垒行业,而不是机械制造领域的简单创业项目。我们希望看到企业家在某个领域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对于想参与这一轨道的企业家,杜丹表示,技术壁垒的建设将使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拥有持久的价值,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的积累进行干预,企业未来将难以生存。
在采访过程中,“理解”和“感受”是杜丹反复提到的词语。杜丹回忆说,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他选择了在商业航天领域布局,这与哈尔滨工业风险投资的行业背景是分不开的。“因为它得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所传统的中国航天学院)的支持,许多校友在退出航天系统后加入了我们的投资和孵化项目。其他投资机构可能无法获得这种对航空航天的自然行业情绪。”
此外,杜丹还表示,随着商业航空航天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该领域创新创业企业的控制要求和进入壁垒将逐步提高。未来,只有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保证发射执行和验证技术可行性的企业才能得到客户、市场和国家的认可。
●估值的快速增长不利于资本援助
事实上,中国航天市场对商业公司的开放源于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第60号通知。政策红利促进了商业航空航天的发展,2014年和2015年涌现出一大批商业航空航天初创企业。
杜丹认为,在近年来国防和民用技术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率先在商业航天领域寻求突破,成为许多投资机构转向该领域的催化剂。此外,外国公司spacex和Blue Origin成功测试了水,这使得国内行业在商业航空航天领域看到了新的机遇。投资机构和从业人员希望在产业链中具有独立核心能力的环节实现商业突破,推动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风险投资对近50家商业航天企业的跟踪统计,2018年,中国共有19家商业航天企业获得总投资超过23亿元人民币。其中,卫星发射服务领域9家企业融资总额超过17亿元,同比增长10%;8家企业在卫星星座运营领域的融资总额超过4亿元,同比增长200%;两家企业在卫星制造领域的融资总额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100%。
随着资本的流入,商业航天投资过热了?杜丹不同意这一点。他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巨额资产、硬投资和长途资本中转”是推动商业航天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国内商业航空航天产业链亟待完善,许多资本向商业航空航天抛出橄榄枝,这是商业航空航天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环节。至此,相关数据也得到证实。以spacex为例,它在2018年完成了21次火箭发射,并完成了5亿美元的第一轮融资,最新估值达到300亿美元。
持续投资无疑是商业航空航天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杜丹还认为,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投资机构应该学会“以同样的频率”与企业家产生共鸣。以哈尔滨工业风险投资公司本身为例,首先要明确我们是一个创业型的风险投资机构;其次,我们应该继续产生自我创新的力量。只有通过这样一个相似的阶段,我们才能理解企业家的想法和需求,特别是来自科学研究系统和研究机构的技术企业家,并为他们的疑虑提供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投资一家公司,我们只能给他一笔钱,别的什么也帮不上忙。我们不做这种投资。我们必须能够以某种方式支持他。”按照杜丹的逻辑,哈尔滨工业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是一项战略投资,主要是基于对技术的理解和识别能力。也就是说,大部分投资企业在A轮前看项目时,都会研究自己的行业、技术、团队、产品和市场,然后做出综合判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耐心实际上不仅是投资者的事情,也是行业和企业家的事情。”与其他领域的投资逻辑不同,杜丹表示,“硬技术”主要是一种替代技术,它面临着从技术研究到市场的长周期,最终将改变现有的企业和形式。这意味着,一方面,企业家需要能够沉下心来,认真积累;另一方面,企业的估值不会增长太快,因为估值的快速增长不利于“硬技术”资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帮助。
●我希望后来者有更多的资本吸引力
面对商业航天的火热,杜丹相当冷静。他说,商业航空航天不像传统的互联网行业,也不是一个可以快速建模、复制和盈利的行业。在它的开发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失败、许多尝试和许多迭代更新。只有对真正热爱航天事业的投资机构进行长期布局,才能形成稳定的产出。
“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不关注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而是从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强大市场需求的企业中选择投资对象。”在杜丹看来,选择商业航空航天作为投资轨道背后的逻辑是投资核心技术价值。
杜丹透露,中国目前正在起草相关法律,未来法律的颁布将为行业的发展方向、标准和未来方向提供明确的指导,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全球竞赛的时间节点也不会太远。杜丹认为,除了制定相关法律之外,最近成立的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也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大量支持,特别是那些解决国家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类型的企业。“这将使那些在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研究方面真正务实的人受益于他们背后的投资者。”
“现在人们普遍担心的是利润。”关于商业化,杜丹表示,不可否认的是,能够率先实现盈利的国内商业航空航天从业人员将获得更多支持。然而,商业空间系统是复杂的,飞机和载人空间设施在系统级工程中的验证过程和可靠性建立过程是长期的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
杜丹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自2016年运营以来,哈尔滨工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机器人、商业航天和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投资布局,并参与了80多家工业化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此前,哈尔滨工业风险投资公司在商业航天领域加大了对火箭领域的投资,但在2019年,它计划在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选择一些优秀和潜在的投资和支持目标。根据国家和new/きだよききだだよききききききききききききききӕ12提出的新政策
“我们之前投资了商业航空领域。当时,没有多少人关注商业航空航天。因此,我希望后来者比我们更有资本吸引力,对商业航空航天更有耐心,并给它更多的发展时间。”杜丹说。
编辑徐飞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每经记者专访哈工创投总裁都丹:商业航天需资本接力长跑 逻辑是核心技术价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2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