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8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杭州6月6日电:从“奢侈品”到“必需品”——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三个转变”
新华社记者方
“这山、这水、这浙如画,这乡为浙人担忧。”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突出江南的生态和文化特色,打造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浙江园林成为亮点。
在“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浙江省近年来长期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理念和制度的同步提升,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美相互促进,保护生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从点到面:生态水平整体跃升
初夏,安吉到处是绿水和竹子。安吉县陆家村,七年前还是一个“脏穷”的落后村和弱势村,后来在生态复兴的带动下,休闲农业和寄宿家庭经济全面繁荣:2018年,进村游客达到51万人,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0万元。
峡江村从“贫与脏”到“绿与富与美”的转变,杭州钢铁集团的重生,中国皮都从“旧”到“新”的华丽转身...在浙江杭州举行的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家园活动中,实景记录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之路。
市场经济起步的浙江也提前遭遇了生态瓶颈,环境污染隐患和投诉一次次频繁发生。近十年来,在“青山在,青山在,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从“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清理环境污染,到多管齐下治理水、土、气、废,浙江系统地从点带面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升级。
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了决策部署:他们宁愿牺牲每年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也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绝不将污泥带入全面小康社会。
污水处理、防洪、排水、供水和节水...“五水联合治理”使浙江水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2018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4.6%,比2017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优美的生态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因素”,绿水青山白云下的“生态利用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一批产业集群。
从外到内:文化和生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在浙江园林的“浙江印象”和“江南诗画”展区,园林、建筑、诗歌、戏曲等文化元素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文化与生态相辅相成,使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一个“升级版”。根据《浙江大观园建设行动计划》,“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位列十大标志性工程之首。这条风景如画的人文走廊从外向内赋予“生态”更丰富的内涵。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国”的山水人文之路。它们大多起于钱塘江,流经古都绍兴,从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流而上,进入浙江沙溪,经沙中到达天台山的石梁瀑布。此后,这条线延伸到温州,然后追溯到瓯江到钱塘江。
在浙江省的一些村庄,传统文化元素也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得到更新和复兴。
丽水市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有71个中国传统村落,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在全球生态恢复的过程中,深山老林中的传统村落文化元素抖落了尘埃,恢复了灵魂和价值。
“去年,村民们花了4000多元来加固被风刮倒的树木。这在过去必须作为木柴来砍伐。”松阳县王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根水坦言,现在保护生态是村民的自觉行为。
从短到长:系统保证连续施工
鉴于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不适应群众需求,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改造”工程,拉开了浙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序幕,并在16年内创造了数千个“美丽乡村”。
从2003年到2007年,“示范带动”,从2008年到2012年“整体推进”,从2013年到2018年“深化升级”...现在,浙江正在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突出城乡一体化,形成“全球美”格局;进一步开辟“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加强对“生态美”的支持;努力刺绣,追求“美丽风景”的卓越。
“一万工程”、“五水治理”、“森林浙江”行动计划、浙江大观园建设行动计划...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到整个区域的优美和精致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形成了整体推进的格局和制度体系。
在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许多村民可以在他们的茶几上看到一个“生态大会”,它规范和制约着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经营。
花园村党委书记邵表示,对于当地村民来说,生态环境已经从“奢侈”变成了“必需”,保护生态是村民的自觉行为,他们参与的“生态大会”具有相当的约束力和生命力。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从“奢侈品”到“必需品”——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三个转变”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2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