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38字,读完约8分钟
在年度报告中,商誉减值可以被描述为“灰犀牛”。一旦减值测试证明需要减值,数十亿商誉可以立即归零,这已成为当前市场上一个重要的令人担忧的因素,但这也引发了市场讨论:商誉会计准则是否应该修订?
1月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会计准则咨询论坛若干问题咨询委员会反馈意见》,对商誉后续会计处理进行了讨论,认为商誉后续会计处理应采用摊销法,理由有三:
1.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即买方为确定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因此其价值被浪费了;
2.当收购的业务随着协同效应的出现和经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实现时,商誉的价值也相应地被消耗掉;
3.如果商誉的逐渐消耗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商誉突然减少到零,那么企业前期的业绩可能是不真实的。
由于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特殊地位,市场不禁怀疑监管当局可能会将商誉会计准则从“减值”推至“摊销”,这将对a股商誉导向型公司产生更大的影响。
咨询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告诉经纪公司中国记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其成员大多是专业人士,包括会计师、学者和企业高管。它的观点并不代表财政部的观点,关于商誉计量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并不是由于最近股票市场的波动。
咨询委员会表示,即使我们真的想推动商誉会计准则的改变,短期内也无法实现。“这个问题还在讨论中,还有很多步骤不能在两三年内实施。”这也意味着对该会计准则的讨论不会影响2018年度报告的结果。
会计准则委员会代表监督级别吗?
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否代表监管当局的观点?严格来说,没有,但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就公共信息而言,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咨询机构,旨在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意见和建议。它也是财政部会计司指导下的下属单位,财政部会计司的官方网站可以直接跳转到委员会的网站。
由于其特殊性,委员会网站上发布了《会计准则咨询论坛若干问题论文咨询委员会反馈意见》,讨论商誉摊销处置的合理性,不禁引发市场猜测。据认为,这代表了监管当局的观点,他们正在推动商誉处理从减值到摊销。
然而,“四大”合伙人和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成员表示,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其成员是对会计有深刻理解的行业权威人士,主要包括会计师、企业高管、学者等。将定期学习专业主题。“我们不代表财政部。这份文件只是理论研究观点的总结。”
咨询委员会亦强调,商誉的理论讨论并非由股票市场的影响所引发。“它已经建立了很多年,但现在碰巧文件发布了,股市波动了。”
根据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争论商誉应该减值还是摊销。2006年之前,中国采用摊销处理。她认为这两者是不同的理论方法,对于哪一个更好还没有结论。
此外,该项目不是由国内监管机构发起的,而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推动的。"尤其是在日本,他们一直认为商誉应该摊销."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发现,如果它被减值,就会造成会计损益的巨大波动。”
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称这一讨论“是经过多年酝酿、内部反馈和修改后提出来的”,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咨询委员会还提到了这种方法的优点,认为“与商誉减值相比,商誉摊销能更好地实现商誉账面价值减为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更及时、更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而且这种方法成本低、操作方便、有利于投资者的理解,并能增强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问题:如何确定商誉的寿命?
然而,目前将商誉作为减值而非摊销处理的关键是商誉本身是特殊的,其规模不一定随时间而减小,而是可能增加或保持不变,即商誉的使用寿命是不确定的。
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咨询委员会成员认为,确定商誉的使用寿命和消费模式仍然是可行的,因为“当一个企业决定购买一个企业时,它会有合理的企业预期,并合理地估计它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和金额。”
咨询委员会认为,“理论上,管理层应该能够估计商誉的使用寿命和消费模式。”建议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就如何确定商誉的摊销方法和使用寿命提供业务指导。”
就具体操作而言,咨询委员会成员提供三种意见:第一,建议根据分配商誉的资产组(或组合)中主要资产的使用寿命来估计商誉的使用寿命;其次,建议根据商誉初始确认时采用的预期受益期来估计商誉的使用寿命;再次,考虑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建议设定商誉使用寿命的上限。
此外,咨询委员会还认为,财务报表不应反映内生商誉。“当商誉不再仅仅反映原来的外包商誉,而是包含一些内生商誉时,商誉的账面价值将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
商誉减值对a股的影响是什么,而不是摊销?
如果商誉由减值转为摊销,最大的好处是平稳业绩波动,避免突如其来的雷声。最大的缺点是每年都有亏损,这对商誉高的公司不一定有好处。
在过去的实践中,企业往往有避免商誉减值的动机。在商誉减值迹象出现后,他们还将减值推迟到无法避免的时候,甚至一度降至零,给投资者一种“打雷”的感觉。
新时代证券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在实践中,当没有减值迹象时,公司通常会忽略减值测试。“即使业绩承诺没有达到预期,公司也会有并购相关方的业绩补偿承诺。该公司仍处于业绩补偿期,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誉减值的“雷声”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过高的收购溢价,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层对减值的持续拖延,最终导致商誉减值的一次性集中爆发。
相比之下,如果商誉进行摊销,即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平均消耗,其影响可以分散到许多年,企业的损益数字可以大大平滑。
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表示,从会计师的角度来看,摊销在实践中处理得更好,也更容易掌握。关键是不要对是否贬值做出主观判断。"每个人都一起摊还,管理层无话可说."
他还说,“这也是一个更加谨慎的做法。好处是减轻影响,坏处是每年都有负担。”
以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为例,a股整体商誉超过1.4万亿元。如果采用2006年以前的商誉摊销法,每年的商誉摊销损失将达到1400亿元,这对商誉比例较大的公司来说可能是一笔利润空,因为无论如何都要摊销。
据中国券商记者统计,参照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有商誉的a股公司有2070家,其中558家公司占资产的10%以上,149家公司占资产的30%以上,21家公司占商誉的50%以上,5家公司占商誉的60%以上。
上述咨询委员会表示,如果商誉的会计处理改为摊销,可能不符合2006年前的准则。“它可以按10年或20年摊销,不同行业可以设定不同的标准。”
商誉减值的重新评估:164亿元的创业板或减值
商誉的规模有利于统计,但很难估计商誉减值的规模,因为商誉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减值更多,而且比例大也不一定需要减值。
招商证券对创业板商誉减值的规模进行了估计,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商誉减值估计报告之一。
据招商局证券统计,2017年,创业板的表观增长率为8.8%,M&A带来的利润增长为73.2亿元,商誉减值为79亿元,对业绩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预计商誉减值将在2018年达到峰值,2019年后商誉减值对业绩的影响将逐渐减弱。
据招商证券测算,2018年创业板商誉减值规模达到164亿元,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平均水平,这将导致“单季度创业板业绩负增长”,预计年增长率为5.3%。
然而,招商证券也认为,一旦商誉减值在2018年已经过去,商誉减值在2019年不会增加,商誉对创业板的最大影响将会过去,从2019年开始,创业板业绩的增长率将逐年回升。
郭进证券也在1月份发布了一份关于商誉的特别报告。
据郭进证券称,创业板股票的商誉规模较高,减值金额为空,履约承诺的集中到期可能是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的“引爆点”。在企业利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完成绩效承诺更加困难。
据其凭证统计,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创业板(不含文股份)的股票商誉为2746.28亿元,占有商誉公司净资产总额的23.61%。
据郭进证券介绍,商誉减值信息通常在年报中披露,在1月中下旬披露创业板年报公告时,将会暴露出创业板商誉减值的风险。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会计准则酝酿调整!商誉减值改摊销 三年内难落地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2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