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5字,读完约4分钟
7月20日,电影业终于迎来了一次重新启动。
说“终于”不仅是因为观众已经等了半年,还因为电影院的重新启动经历了曲折。
早在3月26日,在上海市防治肺炎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就宣布从3月28日起电影院对外开放,同时公布了上海205家电影院的名单。
然而,3月27日,国家电影局发布了一项紧急通知:所有影院暂时关闭,那些已经恢复运营的影院立即暂停运营。国家电影局的通知,如具体恢复时间。
虽然转折点突然到来,但在当时大多数上海人眼里,去看电影仍然是一种冒险。虽然上海本地病例略有稳定,但外地病例仍呈上升趋势。
3月26日,“上海发布”微信公众账户发布了影院复映的消息
将近四个月后,电影院终于真正重新开放了。这时,人们已经习惯了“防疫常态化”的生活,对重返电影院充满热情和平静。较少的人说“害怕”,更多的人表达“期望”。
防疫手段的透明度可以提高看电影的意愿
7月20日,所有在影院上映的迎宾片都是老片,但在“隔空而坐”的模式下,上座率还是很高的。
记者在五角场商业区发现,7月20日复牌的万达影城、安百里影城和苏宁影城的电影票几乎都在空.售出
然而,门票销售只持续了一天。据记者观察,7月21日晚影院的上座率较市场恢复后的第一天有所下降。
至于为什么只放映老电影,中国电影国际制片厂的工作人员直接向《国际金融新闻》解释说:“不要赚钱!”
“制片人预计电影票房将达到数亿部。我们现在告诉他们只能有2000万的票房,人们现在肯定不想去。”工作人员说。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家卢卓然在接受《国际金融新闻》采访时表示,作为拥有7万家电影院和600亿年收入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院线将因疫情而特别难以重启。最大的考验无疑是如何让人们再次进入电影院。
卢卓然表示,从经济角度来看,理性的消费者在决定是否去看电影时面临着权衡。如果看电影的预期收入高于支付的成本,观众就会进入电影院。
流行前,看电影的预期收益主要来自看电影过程中带来的视听享受和精神愉悦;疫情过后,这种预期收入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性的负面影响。
卢卓然解释说,“外部性”是一个经济术语。关于是否去看电影的决定,当流行病的影响尚未结束时,消费者主要关心的是在相对封闭的电影院环境中两个小时有感染的风险——这是典型的“负外部性”。"
如果消费者期望更多的人上电影院,上述负外部性对消费者决策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显著。最终的结果是电影院的客流太低,这使得电影院运营困难。
那么,如何解决负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影响呢?
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家窦一凡表示,对于电影院来说,需要制定各种防疫控制措施——座位间距设计、严格的温度检测、新安装的通风设备、室内人群控制等。,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尽可能透明(当然,在严格执行这些防疫措施的前提下)。
这些做法所传递的信号可以使消费者相信“不应该有太多的人挤在一起看电影”和“去电影院的安全是有保证的”,从而提高他们的期望和增加他们的消费意愿。
记者走访了多家影院,发现所有影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如网上售票代替线下售票、禁止在影院内就餐、出示健康守则、看电影前先量体温等。
经过几个月的防疫“战斗”,市民们已经非常熟悉这些措施,并且非常合作。
降价还是双刃剑
记者发现,近日来,富时影院在定价上采取了优惠政策,折扣大多是以往正常票价的50%。
在剧院重新开始时,票价基本上比正常情况低50%
然而,窦一凡认为,在疫情恢复期间确定电影票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以前的定价逻辑,淡季降价应该会吸引消费者。
然而,在这种流行病的特定背景下,消费者对电影院的拥挤程度更加敏感,降价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降价或打折可能会使消费者认为看电影的人数会大大增加,但会降低他们进入电影院的意愿。
“因此,影院在价格调整时需要格外谨慎,有必要充分了解价格的信号效应。”窦一凡说道。
同时,在流行的恢复期,流行电影的观众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消费者直觉上预期会有更多的观众观看流行电影,防疫的风险也会更大。
如果这种想法在观众中很普遍,窦一凡建议在安排电影时可以改变原有的逻辑。一种可能的方法是适当增加小众电影的数量,因为小众电影的观众不太关心拥挤的观看。对于流行电影来说,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将电影安排得更密集,这样担心疫情的观众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其他人少的场景。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电影院逐步复市 观众从“警惕”到“期待” 专家:防疫手段透明化可激励观众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1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