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16字,读完约9分钟
作者:时代财经余思怡
“面粉卖完了!”4月8日,在山东潍坊开了一家粮油商店的梁小姐告诉时代财经。最近,许多地方出现了囤积粮食和面条的现象。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4月4日表示,中国粮食产量丰富,库存充足,并呼吁人们不要担心粮食安全或囤积粮食。
袁隆平还表示,“中国不会出现粮食短缺”,但大米库存仍在飙升。“第一粮食股”金鉴米业(600127)在过去13次交易中上涨了9个涨停,其股价从3月下旬的4元涨到目前的11元。
4月8日,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关注粮食主权问题的专家闫海荣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宣布粮食产量充足,并对产量和供应问题做出了回应,但普通人可能担心价格上涨和供应是否稳定。”
阎海荣指出,中国目前的粮食生产方式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她认为,现行相关政策中“粮食安全”的定义过于狭窄,仅保证水稻、玉米和小麦95%的自给自足,不包括大豆和其他品种。特别是,大豆进口持续增长,使其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的“软肋”。
阎海荣呼吁国家将食品作为公共产品,加强管理,将食品安全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
闫海荣,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关注食品主权的专家
时代财经:非洲的蝗灾和COVID-19的爆发将如何影响全球农产品供应?
闫海荣:非洲大约有2000万人可能面临粮食危机。
蝗灾和疫情与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破坏密切相关。非洲的粮食生产本来就很脆弱,蝗灾影响了产量。此外,疫情的防控使物流和运输受阻,这将导致供应问题。然后,炒作会接踵而至,人们会因为恐慌而抢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最近发布了一份估计,由COVID-19流行病造成的经济冲击将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金融危机已经在几十个国家引起了食品恐慌。这一经济冲击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国际粮食安全。
目前,几个主要粮食出口国已经宣布控制粮食出口,例如,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已经禁止大米出口。这可能是全球食品恐慌的信号,所以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时代财经:农业和农村事务部4月4日表示,中国目前的粮食产量充足,库存充足,这是对人们担心粮食安全和囤积粮食的回应。你对人们囤积粮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阎海荣:粮食安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出和供给;第二是可及性,无论人们买得起还是买得起;第三,可用性指的是营养和烹饪;第四,稳定,价格和供给是否稳定。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宣布粮食产量充足,并回应了产量和供应问题。然而,普通人会担心价格上涨和供应是否稳定。
数据显示,二月份食品价格上涨了22%。去年,猪肉价格上涨了135%,而其他肉类价格上涨了80%。现在cpi水平几乎达到了八年来的新高。粮食安全不仅包括充足的供应,还包括合理稳定的价格。因此,除了应对充足的口粮生产,我们还应该关注普通民众的这些关切。
时代财经:如果全球疫情持续下去,将给全球和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什么挑战?
阎海荣:我们确实面临更多的挑战。首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警告说,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将导致全球粮食产量下降10%。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小麦产量从1981年到2009年下降了5%。
现在,随着COVID-19的爆发,联合国粮食组织已经发出警告,全球粮食供应链可能会中断。
第二,金融挑战、全球粮食体系和金融密切相关。金融投机是引发2007-2008年全球粮食恐慌的因素之一。在这次COVID-19爆发中,美国再次开始实施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政策,这可能引发新一轮资本进入食品行业。从2007年到2008年,中国应该尽快采取预防措施。
第三,发展模式带来的隐患。这一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中国人均耕地稀缺,对粮食的需求尤为迫切。土地的过度使用,甚至某些地区土壤有机质的下降,都影响了我们的长期可持续性。
时代财经:中国有哪些隐患?
阎海荣:中国的粮食生产方式也存在结构性问题。
粮食生产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导致沿海地区不重视粮食生产,将粮食安全问题交给粮食大省或传统产粮区。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21个省有余粮出口,但现在只有大约10个省有余粮出口。广东的粮食自给率约为22%,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而且没有太多的余粮可供出口。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过去粗放型经济中“以耕地促增长”的发展模式,加速了农地向工业区和房地产项目的转化和发展。近年来,国家认识到耕地流失问题的严重性,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不幸的是,它打开了另一个“洞”——连接土地的增加和减少。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实际耕地的流失和耕地质量的下降。此外,农业原料的高度市场化、生产成本的上升和收入的下降也挫伤了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导致播种面积(如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复种指数(从两季改为一季)和耕地非农利用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粮食产量是根据播种面积估算的。在我调查的时候,当地统计局的估计和农业转移队的估计之间有一场“战斗”。
时代财经:中国最大的谷物进口是大豆,其中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合计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额的90%。大豆是如何成为食品安全的“软肋”的?
阎海荣:20世纪90年代,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世界上90%以上的野生大豆都在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直是大豆出口国。
后来的变化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关。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大豆的进口关税尤其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进口。
此外,在新世纪之初,外资进入中国石油行业,购买外国大豆,这使得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持续上升。尽管外国对油脂行业的投资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但大豆进口的上升态势一直持续到最近,大豆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的“软肋”。
时代财经:如何防止大豆进口受阻带来的负面影响?
阎海荣:这需要我们反思。中国有必要在国际市场上进口三分之二的大豆吗?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均肉、蛋、奶和油消费量相当于日本,可以满足我们饮食结构的需要。进口大豆主要用于两个目的,一个是榨油,另一个是将豆粕制成饲料。
大量进口并不能满足眼前的需求,反而带来了过度消费。
这个问题类似于社会上的“过度医疗”现象,因为医院需要创收,诱发过度医疗,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在粮食问题上,过度消费也是粮食安全的隐患,为了获得这些过度消费资源,国家必须做出各种安排。
进口大豆越多越好。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如何评估对大豆的需求,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满足过度消费的需求。
时代财经:大豆应该如何定位?
阎海荣:大豆有其作为食物的自然属性,而市场经济把大豆和其他食物视为“商品”,把食物问题视为市场问题。此外,在国际市场上,粮食被视为“金融衍生品”,这使得大豆成为金融投机的对象。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把食物视为人民的基本需求。因此,国家应该将食品作为公共产品进行管理,并通过政策确保产量和价格的稳定。
时代财经:当你提到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时,你会担心国际投资资本会借机炒大豆吗?
阎海荣:我认为这是可能的,不仅是大豆,其他品种也是如此。
2007-2008年,国际市场上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价格都大幅上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赖外国市场。
时代财经:如何确保食物的独立性?
阎海荣:首先,扩大粮食安全的政策含义应该是基于全面自给。目前,国家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有点狭窄,只保证水稻、玉米和小麦三个品种95%的自给自足,而大豆和其他品种被排除在外。
第二,必须确保充足的生产,解决当前农业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包括上述利用耕地促进增长和可持续利用耕地的问题。
目前,由于COVID-19的爆发,食品安全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我认为这是一个调整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能促进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生态粮食生产,我们就不能从确保我们的粮食供应系统的可持续性开始,而生态文明本身也就缺失了。
时代财经:具体到大豆,我们如何鼓励大豆自力更生?
阎海荣:粮食行业应该提高生产者的收入。这项政策不断呼吁提高生产积极性,但粮食播种面积却不断减少。
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粮食行业三分之二的利润都在流通领域。生产者是最难的,但收入份额是最少的。国家提倡供应方改革,照顾生产者并激励他们。
中美贸易摩擦后,国家开始注意到国产大豆需要一定的担保,并对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做了一些规定。然而,这些计划仍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时代财经:疫情给确保粮食安全带来了什么启示?
闫海荣:在疫情期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专家李昌平曾经提到,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本地化的食品供应体系。我赞成它。
疫情造成交通阻塞,许多菜农和家禽饲养者遭受了巨大损失。这种面向国外市场的生产体系暴露了它在流行病中的脆弱性。我们说“一边是水,另一边是土。”如果每个地区都承担起食品安全和食品保障的责任,全国的食品安全压力不会太大。
无独有偶,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组织和地方都在倡导食品本地化。本地化生产和本地化消费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碳排放。
当我们倡导生态文明时,我们必须想出一个实践生态文明的模式。如果中国在重塑食品生产和供应体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来源:新浪直播网
标题:严海蓉:中国粮食独立自主程度有待提升
地址:http://www.xuguangxin.com/xlglxw/13555.html